揭牌儀式
時間 |
內容 |
主講人 |
09:30~ 10:00 |
報到 |
10:00~ 10:10 |
開場致詞 |
臺大醫學院 倪衍玄院⾧ |
臺大醫院 賴逸儒副院⾧ |
10:10~ 10:25 |
簡介「臺灣腦庫」緣起、現況與展望 |
臺大醫學院 謝松蒼教授 |
10:25~ 10:45 |
貴賓⾧官致詞 |
衛生福利部 薛瑞元部⾧ |
臺灣大學 張上淳副校⾧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司徒惠康院⾧ |
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朱穗萍理事⾧ |
行政院 陳建仁院⾧ |
10:45~ 10:50 |
合影 |
10:50~ 11:10 |
「臺灣腦庫」揭牌(臺大醫學院B2 |
貴賓⾧官揭牌 |
11:10~ 11:20 |
參觀「臺灣腦庫」 |
導覽:臺灣腦庫工作小組 |
11:20~ 12:00 |
禮成茶敘、腦庫影音展示(101講堂) |
說明:臺灣腦庫工作小組 |
腦庫是蒐集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比如失智症、或是帕金森氏症;先進國家的腦科學研究,是國力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五十多個腦庫。臺灣大學自 2017 年起,從無到有、歷經六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建立臺灣第一個腦庫,將於 2023 年11月5日上午,在台大醫學院舉行「臺灣腦庫」的揭牌典禮。
臺灣在大約三十年前的1990年代,就有包括病友、醫師、學界等,陸續提議建立腦庫。基於種種原因,這些呼籲僅止於倡議階段。臺灣大學醫學院謝松蒼教授有感於病友有意願在往生後捐腦的大愛以及病友團體的呼籲,在當時醫學院張上淳院長的支持下開始了腦庫的籌備工作,後續倪衍玄院長和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也都給予大力支持。自2017年起由醫學院謝松蒼教授,帶領「腦庫工作小組」啟動籌劃建置臺灣第一個腦庫的艱鉅工程。
「臺灣腦庫」全稱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臺灣過去並沒有建立腦庫的經驗,臺灣大學腦庫工作小組同仁,因此分階段、逐步克服重重困難。
第一階段 (2017-2019) 為腦庫評估與規劃,特別是尋求成立腦庫的法源依據。謝教授領導的團隊首先檢視與腦庫有關的法律,發現所有的法規,都是在有腦庫的概念之前所訂立、並不符合時代的需要,無法在臺灣設立腦庫!也因此謝教授,帶領同仁奔走於不同的政府機關之間,尋求解決的方案,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2019年衛生福利部做了行政解釋,讓腦庫的成立有法源的依據。
第二階段 (2020-2023) 為腦庫建置,包括文件、制度的建立,人員培訓,以及腦庫的實體工程。現有的人體生物資料庫所有規範、相關的文件、與規定,都是病人手術後「剩餘檢體」的收集。而「腦庫」則是病友往生以後,才能取腦作病理診斷與研究,因此所有文件,都需要重新修改與調整。這一階段,臺大同時禮聘、請教國外腦庫專家,以國際標準,建置腦庫的硬體工程。神經病理醫師的診斷是腦庫成功的關鍵,臺大醫院因此選送神經病理醫師至國外知名腦庫進修。即便如此的充分準備,在法規面,仍然有障礙存在,張副校長和謝教授拜訪各個機關,溝通、協調。終於再歷經三年的努力,在今年(2023)得到衛生福利部核准成立「臺灣腦庫」。
腦庫的建置過程,自 2017年起,篳路藍縷、蜿蜒曲折,歷經重重困難,臺灣大學同仁在謝教授帶領下,六年多的堅持與努力,終於建立了臺灣第一個遵循政府法規、並且符合先進國家高規格標準的腦庫!未來這個腦庫將會收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給全臺灣的腦科學研究團隊,作為探究疾病機制、研發藥物之用。
先進國家的腦庫,是由政府依據醫療科技政策,成立腦庫;臺灣的腦庫比較特別,則是因為病友主動捐腦的大愛,感動包括學界、醫界以及政府相關人員。也因此,臺灣腦庫的成立,有更深遠的意義,這是匯集所有捐腦人大愛,永遠的「家」。而臺灣大學也秉持這種精神,打造一個「有溫度的腦庫」,成為腦疾病研究、教學的中心,期待可以為台灣的腦科學研究貢獻心力。在腦庫的規劃和建置過程當中,得到病友、醫師、律師、學術界等專業團體、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等政府機關的協助,臺灣大學表達誠摯的感謝。
「臺灣腦庫」的揭牌,象徵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臺灣大學會與國內外各研究團隊合作,期許以腦庫厚植腦科學研究的根基,並發展腦疾病的新穎治療藥物。借鏡先進國家的經驗,「臺灣腦庫」的永續經營,需要得到政府的持續經費支持,讓腦庫可以茁壯發展,提供照顧民眾腦健康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