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創 科教館常設展9月起由主治醫師擔任導覽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解說台灣科學教育館《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展覽中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的癌症病理學展區。記者林琮恩/攝影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全面更新位於三樓的《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9月起將與「好鄰居」新光醫院合作,由主治醫師每周擔任「導覽員」係全台首創。未來新光醫院醫師也將利用科教館此次購置的虛擬解剖桌進行術前計畫擬定。院方表示,此次合作將創造「觀眾、醫院、科教館」三贏局面。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新光醫院與科教館比鄰而居,此次合作除了作為社會教育,由主治醫師等級的新光醫院醫師到場講解,讓民眾身歷其境、了解人體奧秘,日後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不分科住院醫師(PGY)、住院醫師也將利用科技館場地進行教學。9月起正式開始由醫師解說,第一場次是由心臟外科醫師負責,每場解說時間約30分鐘。
科教館今舉辦「《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展覽開幕」記者會。新光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張繼仁現場示範使用科教館花費300萬以上經費購置的虛擬解剖桌。他表示,解剖桌中置入真實亞洲男性的人體結構檔案,能夠依照示範項目,選擇顯示肌肉、血管、神經、骨骼等,三維影像能夠翻轉,也能進行模擬手術。
新光醫院教學副院長葉建宏則說,該虛擬解剖桌影像非常真實,也能與醫院病人的電腦斷層(CT)影像結合,醫院這次與科教館合作,該系統也用於年輕醫師的開刀前模擬、外科醫師手術計畫擬定。至於病人術前說明運用目前仍有執行困難,但仍可將影像錄影或拍照後帶至診間與病患討論,落實「醫病共決」。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表示,科教館與新光醫院是好鄰居,疫情期間館方提供場地、安排志工,幫助新光醫院推動新冠疫苗施打,這次館方提出導覽需求,新光醫院即答應協助。科教館館長劉火欽則說,原先請新光醫院讓醫學生協助解說,預計每場20分鐘,結果新光醫院派出主治醫師,每周導覽30分鐘,創下國內場館首例。
另外,科教館本次展覽更新也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說,國衛院提供病理切片流程相關展品,以及肝癌患者真實切片影像參展,讓民眾了解癌症檢測樣貌。
癌症展區中展出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血液切片儲存設備照片。黃秀芬表示,大量、集中式儲存病理組織需花費大量經費、空間,NBCT採取「分散式」作法,與各醫院、研究機構簽約,目前已匯整超過80萬筆參與者病理資料,將持續邀集機構參與。

新光醫院教學副院長葉建宏(左三)、小兒外科主任張繼仁(左二)使用台灣科學教育館《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展覽中新購置的虛擬解剖桌。記者林琮恩/攝影
虛擬大體老師進駐人體奧妙展 新光醫師現場解剖

科教館與新光醫院合作全面更新《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展出人體的皮膚、循環系統、胚胎孕育、免疫系統與癌症、大腦、腸道等各面向介紹,同時首度引進虛擬解剖桌解說醫學科普知識,由新光醫院小兒外科醫師張繼仁親自演示在虛擬大體老師上操刀,自9月起新光醫院醫師在每週六下午進行每場30分鐘的解說。科教館1978年引進了瑪莉透明人,在2023年重新進行配音及調整機座後再次展出,讓經典得以重生及延續,引領觀眾繼續穿透皮膚、認識人體的奥妙。

科教館與新光醫院合作全面更新《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工作人員整理展品。記者蘇健忠/攝影

科教館與新光醫院合作全面更新《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科教館1978年引進了瑪莉透明人,在2023年重新進行配音及調整機座後再次展出,讓經典得以重生及延續,引領觀眾繼續穿透皮膚、認識人體的奥妙。記者蘇健忠/攝影

科教館與新光醫院合作全面更新《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展出人體的皮膚、循環系統、胚胎孕育、免疫系統與癌症、大腦、腸道等各面向介紹。記者蘇健忠/攝影
從我到我們 人體奧妙展全新開幕
你知道人體最大的器官是什麼嗎?生命又是如何誕生的?媽媽懷孕過程中,究竟是背著多少重量在身上呢?這些人體的知識,現在只要到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最新的《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展》就能一窺一二!展覽從人體的皮膚、循環系統、胚胎孕育、免疫系統與癌症、大腦、腸道等各面向切入讓你認識人體的奧秘及其功能,更創博物館的先例,展出醫學教學用的虛擬解剖桌,裡面含有真實大體老師的解剖病例,更特別與科教館的好鄰居—新光醫院共同攜手合作,將自9月起在每週六下午邀請新光醫院的醫師前來展場,利用虛擬解剖桌向觀眾進行解剖手術演示,透過專業的醫師解說病例或醫學新知,推動國民健康的科普教育。
科教館全面更新的《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展覽入口就是一個互動裝置,觀眾在螢幕上會變成由細菌組成的人形,可以觀察人體中的菌像,同時也開宗明義的說明人體本身就是一座生命繁盛的微生物島嶼,「我」從來就不只是我,而是「我們」!同時此區也展出了科教館的亮點展品「透明人瑪莉」,從1978年由科教館引進至今,瑪莉跟隨科教館從舊館到新館,觀眾可以從她身上觀察血管及內臟器官,並配置中英文解說,近50年來扮演著生命科學教育的重負,這次展覽特別再將她重新整理,並搭配科教館歷年收藏的解剖模型,在展覽的第一展區展出,觀眾可以觀察這些人體器官模型,並參加定時演示活動,從模型的拆解及說明,了解更多人體的奧妙。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單一器官,在〈層層堆疊的保護與記號〉展區中可以利用特殊的「皮膚面積計算機」現場計算,看看你的皮膚表面積有多大;透過皮膚柱的設計,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皮膚的分層結構,以及曬黑、皺紋、疤痕形成的原因,更特別介紹「刺青」是刺在皮膚的哪一層,為什麼說刺青是要想清楚的決定、消除刺青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都與皮膚的構造息息相關,此處也介紹了包含臺灣排灣族象徵階級與榮耀的紋身Kivecik,以及日本、泰國不同國家民族的刺青文化。
〈聽•見體內微小的訊息〉展區,介紹心臟與肺臟兩大循環系統的主角,可以拿起聽診器,聽聽正常及不同症狀的心跳聲與呼吸聲有什麼差異,了解醫師如何透過聽診器判定病情;走進心跳呼吸觀察室,則可以體驗臺灣團隊科技研發的「非接觸式生理感測儀器」,在COVID-19疫情期間,醫師如何透過這套系統,以無接觸的方式遠端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再對症下藥,觀眾可以一「躺」究竟!本區也介紹新型冠狀病毒如何利用人體細胞複製自己,以及疫苗的原理與效益。展區中也有豬心的橫切及縱切標本,可以實際觀察到心臟的內部構造;肺臟和肺泡的模型也可以讓觀眾更理解肺的細節構造。
〈孕育生命的搖籃〉展區展示了精子、卵子、受精卵各細胞期及不同週期的胚胎模型、不同週數的小雞胚胎和老鼠胚胎標本,展場中可以進行產檢超音波體驗,讓觀眾化身婦產科醫師,用超音波機器,觀察看看寶寶在肚子裡的模樣,也可以穿上懷孕29週的孕婦體驗裝,挑戰大腹便便的孕婦在生活中的三大挑戰:綁鞋帶、爬樓梯、撿東西,感受媽媽們頂著大肚子的不便以及潛在的危險。
在人體中是什麼樣的機制在分辨自我和非我呢?〈在我與非我之間〉展區透過免疫系統與癌症的相關介紹來進入這個議題。全新的多媒體遊戲「進攻人體大作戰」,讓觀眾可以扮演各種微生物,再嘗試入侵人體的眼睛、嘴巴、傷口等不同部位,在血管中躲過各種免疫細胞的偵測與攻擊,在換位思考中學習免疫的機制;癌症部分則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醫研雲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取得膽囊及肝癌的平面及立體影像資料,以及組織採樣與永久玻片相關展品,讓大家真實的理解癌症的樣貌與檢測方式。展區的最後特別與臺灣兩大人體生物資料庫系統—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以及中研院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攜手合作,要讓觀眾認識到一筆筆個人的健康資料,如何累積形塑成集體的大數據平台,推動科學與臨床研究以及國家健康政策的發展。
每個人腦部的組成都是如此不同,形塑著我們的認知與感官世界。因此在〈複雜的感知與認知中心〉展區便希望以多樣化及差異的觀點來認識這個人體中最複雜的器官。在展區開始,觀眾可以實際動手操作擬真的「大腦拼圖」,了解大腦、小腦、腦幹等各個部位的相對位置,並且在與銘傳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中央大學等團隊合作取得的腦造影圖片中,認識像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看見腦的技術原理;現場還有不定期的土臭素精油、苦味試紙遊戲,你會發現原來一樣的東西,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為什麼有的人天生不吃香菜、就怕苦味,都是大腦基因在作祟!此外,這區也還能操作黃光校準器、聆聽不同頻率的高音、遊玩觸摸體驗桌,都能發現人與人之間也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展區的最後切入精神疾病的議題,透過臨床醫學及腦造影的研究,以科學的視角剖析阿茲海默症、重度憂鬱症、思覺失調,了解這些精神疾病其實與大腦的變化息息相關。展覽更特別展出來自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精神障礙會員們的藝術作品,以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成員們的親口錄音,邀請觀眾一起了解差異造成的痛苦,思考共存的意義與可能。
在〈繁盛的微生物花園〉展區,科教館以人體花園比喻腸道的微生物,從腸道的居住環境、常見的腸道菌以及特色,到我們如何透過飲食、生活習慣、甚至是糞便移植來調控這些住在我們肚子裡的居民組成。在展區的牆上,可以看到老鼠的真實解剖標本,了解腸道與體長的相對關係;並在菌—腸—腦迴的圖文展版中,理解到不會說話的腸道菌,如何透過人體的神經系統,直接與大腦溝通!
在〈解剖人體小宇宙〉展示的醫學教學用虛擬解剖桌含有真實大體老師的解剖病例、1,000多個真實病理切片、1,300例臨床病例資料庫,以1:1真人實際大小呈現,可以清楚了解人體各部位的詳細構造,平時以簡易模式開放讓民眾自行操作,自9月起每週六下午與新光醫院各專科醫師合作,到展場中運用虛擬解剖桌解說醫學科普知識。此外科教館也利用休館日將展場資源提供給新光醫院進行教學使用,創造觀眾、醫院、科教館三贏的局面。更多關於展覽各項解說演示活動資訊請洽科教館官網查詢(https://www.ntsec.gov.tw/)。